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涵盖一般安全、电气设备、化学试剂、操作流程、应急处理等核心领域,以下是整合后的详细内容:
一、一般安全守则(基础要求)
1、进入实验室防护
必须穿工作服(离开时脱下);进行可能碰伤、刺激眼睛的操作时,戴防护眼镜;接触浓酸、浓碱时,戴胶布手套及工作帽。
禁止穿拖鞋、短裤等暴露衣物进入实验室。
2、实验室行为规范
严禁吸烟、吃东西;不准用试验器皿作茶杯/餐具,不得用嘴品尝未知物。
保持实验室安静,禁止追逐打闹;实验台整洁,不得堆放杂物。
3、离开实验室检查
停止供电/供水时,关闭所有水源、电源开关;离开前检查门、窗、水、电、气是否关闭,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。
二、电气设备安全操作规程(关键风险点)
电气设备是实验室火灾、电击事故的主要隐患,需严格遵循以下规范:
1、设备使用前检查
检查电源线、插头是否完整(无破损、裸露),与设备适配;接地线连接牢固(防止触电);电源开关、控制面板无漏电、烧损现象。
带有故障指示灯的设备,使用前确认指示灯正常(若亮起,停止使用并报修)。
2、正确用电与线路管理
不使用老化、绝缘损坏的线路;禁止超负荷运行(根据设备功率选择合适插座,避免用拖线板/绕接插座)。
电气设备远离易燃、易爆物质(如乙醇、汽油),防止火灾。
3、操作规范
插拔插头时,先关闭电源开关(避免电火花);禁止折弯电源线、乱拔乱插。
使用电气设备时,穿绝缘鞋、戴绝缘手套(高压设备需额外防护);非专业人员不得私自修理设备。
4、故障与应急处理
发现设备有烧焦、发热、烟雾等异常,立即切断电源,并通知专业人员报修(禁止私自修理)。
发生电气火灾时,用干粉灭火器(不得用水)灭火,同时切断电源;若火势扩大,立即报警。
三、化学试剂与药品安全管理(易忽视环节)
化学试剂(尤其是有毒、易燃、易爆品)需分类管理、规范使用:
1、试剂分类与标签管理
试剂按纯度/用途分类(如基准试剂、分析纯、色谱试剂),贴明显标签(标明名称、浓度、配制/标定日期);禁止混用空瓶(不得将非标签物质装入空瓶)。
无标签试剂需检定后使用,不可随意丢弃。
2、易挥发/有毒试剂的使用
开启易挥发试剂(如乙醚、丙酮、浓硝酸、浓氨水)时,先用流水冷却(夏季/高温时),再用湿布覆盖打开;瓶口不得对着自己或他人(防止气液冲出)。
有毒试剂(如氰化物、汞、砷)需专人保管(锁在毒品柜中);使用时在通风柜内操作(避免吸入有害气体)。
3、有害废液与废物处理
氰化物废液不得倒入水槽,需收集在专用废液缸中,加入铁盐溶液处理后,埋于土层内。
汞掉落时,用吸管吸起大粒水银,再撒硫磺粉(防止汞蒸气挥发);银氨溶液用后立即倒入水槽(不得久置,避免爆炸)。
四、加热与操作安全(操作细节)
1、加热操作规范
不提倡明火加热(尽量用油浴);过夜加热时,电压不超过110V(通过变压器控制)。
回流/加热时,液体量不超过瓶容量的2/3(防止飞溅);煮沸有大量沉淀的液体时,用玻璃棒不断搅拌(避免爆沸)。
高温物体(如刚从高温炉取出的坩埚)需放在耐火石棉板上,待稍冷后移至干燥器中冷却(不得直接放在桌面)。
2、玻璃仪器使用
拆玻璃管/橡皮塞时,包上毛巾(着力于靠近塞子处),防止玻璃断裂扎伤。
玻璃仪器洗涤干净(倒置时水不挂珠),避免残留试剂影响实验结果。
五、实验前后管理(流程控制)
1、实验前准备
明确实验内容、目的、步骤;检查试剂、仪器是否齐全(如加热设备的控温系统是否正常)。
危险实验(如使用易燃、有毒试剂)需提前制定安全防护措施(如通风、灭火设备)。
2、实验中监控
运行中的仪器设备不得无人监守(如蒸馏、提纯时,需全程看管);实验过程中保持警惕,避免误操作。
3、实验后整理
及时收拾仪器、试剂(放回原位),做好使用记录(如试剂消耗量、仪器状态)。
借用的仪器/器材需办理归还手续(外借需经主管领导批准)。
六、常见应急处理措施(快速响应)
1、酸碱烧伤
立即用大量自来水冲洗(持续15-20分钟);酸烧伤用2%碳酸氢钠溶液冲洗,碱烧伤用2%硼酸溶液冲洗,再用清水冲洗。
2、电击事故
立即切断电源(用绝缘物挑开电线,不得用手直接拉伤者);对伤者进行心肺复苏(若呼吸停止),并及时送医。
3、试剂泄漏
少量泄漏:用湿抹布/石棉布覆盖(如酒精泄漏);大量泄漏:用沙子/惰性吸收剂收集,放入密封容器中(避免扩散)。
七、消防器材及应急物质
实验室需配备消防器材(灭火器、消防栓)、急救箱(创可贴、消毒棉、烫伤膏),并定期检查(确保有效)。
八、安全培训
实验室负责人需定期组织安全培训(如应急演练、操作规程讲解),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