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,欢迎来到宁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!
登录
|
注册
首页
科技和信息化资源
科技创新工作
信息化工作
人才俱乐部
技术市场
政策罗盘
网上展厅
科普园地
企业数字化水平自评
您现在的位置:
首页
>
科普园地
> 正文
实验室毒性最大的17种试剂,千万别大意!
2025-09-08 18:14:59
在实验室这个充满探索与未知的地方,各种试剂是科研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它们如同双刃剑,在助力科研进展的同时,其中一些毒性极强的试剂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,堪称实验室中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
无论是经验丰富的科研工作者,还是初入实验室的新手,都必须对这些毒性试剂有清晰的认识,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,因为稍有不慎,就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后果。
17 种毒性试剂大盘点
接下来,让我们深入了解这 17 种毒性试剂 ,以便在实验室操作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。
DMSO(二甲基亚砜):
一种用途广泛的非质子极性溶剂,可溶解乙炔、芳烃、二氧化硫等气体,也常用于腈纶纤维纺丝。它能溶于水和有机溶剂,对皮肤有强渗透性,可用于药物透皮吸收和农药添加剂,还可作为细胞保护剂,降低细胞冰点,减少冰晶形成,减轻自由基损伤,改变生物膜通透性。然而,DMSO具有毒性,可与蛋白质疏水基团结合导致变性,具有血管毒性和肝肾毒性。使用时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、皮疹,皮肤和呼出气有大蒜味等症状,高浓度挥发可致头痛、晕眩,皮肤接触会灼伤并产生刺痛、皮疹和水泡,与含水皮肤接触还会发热。使用时需避免其挥发,准备1%-5%氨水备用,皮肤沾染后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,再用稀氨水洗涤,同时避免接触含毒性物质的DMSO溶液。
EB(溴化乙锭):
EB(溴化乙锭)是一种灵敏的荧光染色剂,常用于观察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DNA。其三环平面基团可嵌入DNA碱基间,经302nm紫外光激发后发出橙红色信号,便于DNA观察。但EB是强诱变剂,具有高致癌性,60-70℃时会蒸发。若EB添加过多,可在室温下用水浸泡染色凝胶20分钟,以降低背景荧光。实验结束后,需对含EB溶液进行净化处理:对于浓度大于0.5mg/ml的溶液,先稀释至低于0.5mg/ml,加入等体积0.5mol/L高锰酸钾溶液混匀,再加入等量25mol/L盐酸混匀,室温放置数小时后,加入等体积2.5mol/L氢氧化钠溶液混匀并废弃;对于浓度小于0.5mg/ml的溶液,按1mg/ml比例加入活性炭,轻摇混匀,室温放置1小时后过滤,将活性炭与滤纸密封丢弃。操作时需佩戴实验室外套、手套和护目镜,以减少皮肤接触和吸入风险。
DEPC
(二乙基焦碳酸酯):
DEPC(二乙基焦碳酸酯)是
RNA酶
的强抑制剂,可灭活多种蛋白质,但具有潜在致癌性。操作时应在通风条件下进行,避免接触皮肤,因其吸入毒性最强,使用时需佩戴口罩,若沾染皮肤应立即冲洗。可使用RNase Away™试剂替代DEPC,该试剂操作简便、价格低廉且无毒性,直接涂抹于玻璃或塑料器皿表面,浸泡后用水冲洗即可去除表面RNase,不会残留干扰后续实验。
丙烯酰胺:
丙烯酰胺是一种中等毒性物质,可通过皮肤吸收和呼吸道进入人体,主要危害为神经毒性、生殖与发育毒性,还可能致癌。其神经毒性表现为周围神经和大脑学习、记忆等功能区域的退行性变化。长期低剂量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可能出现嗜睡、情绪和记忆改变、幻觉、震颤,以及末梢神经病变(如手套样感觉、出汗、肌肉无力)等症状,且该物质具有累积毒性,难以排出体外。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之一,可列为慢性
丙烯酰胺中毒
观察对象:接触部位皮肤多汗、湿冷、脱皮、红斑;肢端麻木、刺痛、下肢乏力、嗜睡;神经-肌电图显示可疑神经源性损害。在搬运和使用丙烯酰胺时,必须穿戴防护用具,如防毒服、防毒口罩和防毒手套等。
NN - 亚甲双丙烯酰胺:
有毒性,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,使用时切勿吸入粉末。
DTT(二硫苏糖醇 ):
是很强的还原剂,会散发难闻的气味。可因吸入、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危害健康。当使用固体或高浓度储存液时,要戴手套和护目镜,在通风橱中操作。
TEMED
(四甲基乙二胺):
具有强神经毒性,使用时要防止误吸,操作时动作要快速,存放时需密封。
PMSF
(苯甲基磺酰氟):
是一种高强度毒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,对呼吸道黏膜、眼睛和皮肤有非常大的破坏性,可因吸入、咽下或皮肤吸收而致命。操作时要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,始终在化学通风橱里使用。一旦接触到,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眼睛或皮肤,已污染的工作服要丢弃掉 。
CHCl3(氯仿):
对皮肤、眼睛、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,是一种致癌剂,可损害肝和肾,且易挥发,要避免吸入挥发的气体。操作时需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,并始终在化学通风橱里进行。
HCOH(甲醛):
有很大的毒性且易挥发,也是一种致癌剂,很容易通过皮肤吸收,对眼睛、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和损伤作用。要避免吸入其挥发的汽雾,操作时要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眼镜,始终在化学通风橱内进行,同时要远离热、火花及明火 。
Giemsa(吉姆萨):
作为染料,咽下可致命或引起眼睛失明,通过吸入和皮肤吸收也有毒性,可能产生不可逆的效应。操作时要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护目镜,在化学通风橱里操作,不要吸入其粉末。
NaN3(叠氮钠):
毒性非常大,它会阻断细胞色素电子运送系统,含有叠氮钠的溶液要标记清楚,可因吸入、咽下或皮肤吸收而损害健康。操作时要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护目镜,格外小心谨慎。
SDS(十二烷基硫酸钠):
有毒,是一种刺激物,会造成对眼睛的严重损伤的危险,可因吸入、咽下或皮肤吸收而损害健康。操作时要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护目镜,不要吸入其粉末。
TCA(三氯乙酸):
有很强的腐蚀性,操作时要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防目镜。
Triton X-100:
会引起严重的眼睛刺激和灼伤,可因吸入、咽下或皮肤吸收而受害,操作时要戴合适的手套和护目镜。
(NH4)2S2O8(过硫酸铵):
对黏膜和上呼吸道组织、眼睛和皮肤有极大危害性,吸入可致命。操作时要戴合适的手套、安全眼镜和防护服,始终在通风橱里操作,操作完后要彻底洗手。
Trizol:
含有毒物质苯酚,若皮肤接触 Trizol,应立即用大量去垢剂和水冲洗,如仍有不适,应听取医生意见。如果只是少量接触,并处理后症状减轻,一般问题不大。
实验中的自我保护与应急处理
(一)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
在实验室中,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是保障自身安全的关键。
常用防护装备包括手套、护目镜、口罩和防护服。
手套需根据试剂特性选择,如接触DMSO或丙烯酰胺时,应佩戴防化学腐蚀的丁腈手套;护目镜可保护眼睛免受试剂飞溅伤害,如在混合强腐蚀性试剂TCA时,必须佩戴;口罩用于防止吸入有毒气体或粉尘,如使用挥发性甲醛或刺激性粉末的吉姆萨染料时,需佩戴防毒口罩;防护服可全面保护身体,处理剧毒试剂如叠氮钠时,需穿连体式防护服。使用时需确保装备完好无损且穿戴正确,如手套贴合手部,护目镜调整到位,口罩密封良好。
(二)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
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是确保安全的核心。
在试剂存储方面,剧毒试剂如PMSF、叠氮钠等需分类存放于安全柜,专人管理并严格登记出入库记录。
取用试剂时,应在通风橱内操作,如取用易挥发的氯仿、甲醛等,通风橱可排出有害气体,同时按需取用,避免浪费和危险。进行试剂混合操作时,需了解试剂化学性质,避免将可能发生剧烈反应的试剂混合,如过硫酸铵不能与还原性试剂混合,否则可能引发爆炸。
(三)中毒后的应急处理措施
中毒后,及时正确的应急处理至关重要。
若皮肤接触毒性试剂,如DTT、Triton X-100等,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,根据试剂性质选择中和剂或解毒剂,并尽快就医。若吸入有毒气体,如甲醛、氯仿挥发气体,迅速将中毒者转移至通风良好的空旷处,解开衣领和腰带,保持呼吸通畅,如出现呼吸困难,立即吸氧并拨打急救电话。若误食毒性试剂,如吉姆萨染料、SDS等,在中毒者意识清醒时可催吐,随后尽快送医进行洗胃等治疗。
安全意识是最好的 “解毒剂”
上述17种毒性试剂虽在实验室中各有用途,但其潜在危害严重,从致癌、神经毒性到腐蚀性伤害,时刻威胁着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。每一次实验操作都存在潜在危险,稍有疏忽,后果不堪设想。
安全意识是实验室安全的核心,是最佳的“解毒剂”,时刻提醒我们在实验中严格遵守规范,杜绝侥幸心理。
进入实验室前,需充分了解实验内容和试剂性质,制定详细的安全计划;实验过程中,要全神贯注,严格按规程操作,不随意更改步骤;实验结束后,要妥善处理剩余试剂和废弃物,清洁整理设备。
实验室安全是科研工作的基石,关乎个人健康、项目进展和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。
希望每一位科研人员和实验室工作者都能牢记安全意识,严格遵守安全规范,正确使用和处理毒性试剂,共同营造安全、有序的实验环境,确保科研工作在安全轨道上稳步前行。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