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C实验室复工后,安全是底线,仪器是核心。通过“人员收心+安全检查”消除安全隐患,通过“规范操作+校准维护”确保仪器精度,才能快速恢复实验室的正常运行,保障产品质量。
长假后,人员易出现“节后综合症”(如精力不集中、安全意识弱化),加上实验室长期停用可能导致隐患累积,需从人员收心、安全检查、现场管理三方面入手,筑牢安全防线。
节后综合症防范:通过案例警示(如“节假日前后员工精力不集中易引发事故”),用本单位或行业内的典型事故案例提醒员工,避免因疏忽导致安全事故;
全员安全教育:
对返岗员工开展“安全知识再培训”(如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、危化品使用注意事项、应急处置流程),重点强调“节后安全无小事”;
环境与设施检查:
检查实验室水电汽管线:有没有老化、泄漏(如水管破裂、电线脱皮、气体钢瓶泄漏),阀门有没有松动;
检查消防设施:灭火器是否在有效期内、消防通道是否畅通(无堆积物)、应急灯是否能正常使用;
检查环境条件:排水通道有没有堵塞(避免积水浸泡设备)、墙体有没有渗水(防止仪器受潮)、易燃物(如纸皮、酒精棉)有没有及时清理。
危化品与废物管理:
核查危化品的储存情况:易燃易爆品(如乙醇、丙酮)是否按“双人双锁”存放,有没有超量存放,标签有没有脱落;
危险废物处理:实验废液(如化学废液、生物废液)是否分类暂存,有没有泄漏,节后需联系专业机构及时转运。
禁止超强度抢生产:避免为赶进度而“超定员、超时间”实验,防止因疲劳操作引发事故;
规范个人防护:操作危化品或精密仪器时,必须佩戴劳动保护用品(如手套、护目镜、实验服),禁止“用手代替工具”;
危险实验专人值守:涉及高温、高压、易燃、易爆的实验(如使用高压灭菌锅、气相色谱仪),必须有2人同时在场,避免单独操作。
检测仪器是QC实验室的核心,长期停用后易出现部件老化、精度下降,需按“检查—开机—校准—维护”流程操作,确保仪器正常运行。
外观与连接:检查仪器外观有没有碰撞损坏(如天平的防风罩有没有破裂),电源线、数据线有没有老化、破损(如液相色谱仪的输液管有没有漏液),插头有没有松动;
环境条件:确认实验室温度、湿度是否符合仪器要求,若未达标,先开启空调、除湿机等设备,待环境稳定后再开机;
电源与气源:检查电源电压是否稳定(可用万用表测量),气源(如气相色谱仪的载气、氢气)有没有泄漏(用肥皂水检测钢瓶阀门、管线接口),钢瓶有没有固定(避免倾倒)。
逐步开机:对于大型仪器(如质谱仪、核磁共振仪),需按照操作手册逐步开机(如先通电源,再开真空泵,再开主机),避免瞬间电流过大损坏部件;
空载运行:开机后让仪器空载运行10-30分钟,检查有没有异常(如离心机运行时有没有晃动、烤箱有没有温度异常、色谱仪有没有基线漂移);
校准与验证:
对计量器具(如天平、移液器、pH计)进行校准(用标准砝码、标准溶液验证),确保精度符合要求;
对分析仪器(如液相色谱仪、气相色谱仪)用标准品进行验证(如用苯、甲苯标准品检测色谱峰的保留时间、峰面积),确认仪器的准确性。
清洁与润滑:对仪器进行清洁(如擦拭天平的托盘、清理色谱仪的进样口),对于有机械运动的部件(如移液器的活塞、离心机的转轴),添加适量润滑剂(如硅油),确保运行顺畅;
记录与追溯:做好仪器开机记录(包括开机时间、环境条件、操作人员)、校准记录(校准日期、标准品信息、校准结果)、维护记录(清洁、润滑、故障处理),方便后续追溯。
若仪器出现异常情况(如异响、振动、温度异常、数据偏差大),立即停止使用,关闭电源、气源;
联系专业维修人员(如仪器厂家的售后工程师、第三方维修机构)进行检修,不要自行拆卸仪器(避免扩大故障);
记录异常情况(如“2025-10-09,液相色谱仪开机后压力过高,显示‘PRESSURE OVER’”),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。